潜在的商业利益带来巨大的诱惑,但盛况背后的凋敝又时刻提醒他们,要抑制扩张的冲动。
文/罗玲艳
6月27日晚7点,“海龙兴业”号海装船在服役第71天,首次迎来高光时刻。
一个直径155米、重达200多吨的叶轮,随着海装船吊臂的起吊,缓缓上升到100多米高空。三个小时后,在一片欢呼声中,叶轮与机舱完成精准对接。
这是广东阳江海域首台风机成功吊装。
在去年的海上风电核准潮中,阳江以不少于8.4GW的核准量,占据广东近半壁江山,甚至超过海上风电第一大省江苏全年核准量。
核准潮引发建设热潮,但这股热潮很快在现实中碰壁。
就在“海龙兴业”号施工的中广核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场,“华天龙”号不久前才迟迟归队。此前,同一片海域内,这艘“亚洲第一吊”还转辗于三峡新能源和中节能的海上风电场。
海装船不足,正成为当下制约海上风电大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目前,全国海上风电开工规模已达7.5GW。这需要40艘基础施工船和50艘专业风机安装船来支撑。”一位龙源振华内部人士告诉「角马能源」。
但当前国内已投入使用的专业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仅有不到30艘。这导致蓄势待发的中国海上风电产业不得不暗踩刹车,快步慢跑。
缺口难填
海上乌云密布,周华指挥着一艘海上风电运维船在阳江海域行进。
南方夏季持续暴雨,并没有阻碍这位海上风电运维界老将进军广东的脚步。他站在驾驶室远眺,目光所及,五艘海上风电施工船正在夜以继日地赶工。
周华所执掌的南通风电运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四年前。
彼时,随着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持续下滑,造船业陷入寒冬。但海上风电利好政策,让他嗅到机会。
此前一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这个海上风电最核心的电价政策,推动海上风电市场逐步开启。
制图/张逸锋
于是,周华将海上风电运维船设计建造等确定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运维船主要负责海上风电安装施工运维和后期运营中的运维等工作。
电价政策明确后,中船重工、振华重工等造船巨头开始设计建造海上风电专业施工船。
而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线缆巨头中天科技、开发商中广核等也先后投身造船行列。全球第一大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则牵手振华重工成立龙源振华。
2016年后,一批船只先后交付,国内风电安装平台达到20余艘。
周华很快将版图从大本营江苏扩张到沿海各地。2016年,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江苏、广东、福建、浙江列为海上风电建设的四个重点省份。
截至当年年底,中国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480MW,先行者江苏高达1120MW。其余三省奋起直追,周华手中的运维船一时间行情见涨。
热潮在今年持续升温。一个月前,国家首次调低海上风电上网电价。这是平价上网时代来临的信号。为了抢在2021年前并网以获得0.85元/千瓦时的电价,大规模海上风电项目陆续开工。
但海上风电抢装潮中,造船业却保持谨慎。据「角马能源」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在建海上风电安装船仅有12艘左右,加上现有船只,距离需求量仍相差甚远。
“没有事先拿到租约的话,根本不敢造船。”周华说。
他告诉「角马能源」,一艘专业的海上风电施工船最少需要2亿元的建造成本,一艘运维船的建造成本大约为500万元。
近年来,海上风电进入大兆瓦风机时代,不同省份对单机容量提出不同要求,这无形中限制了施工船的适用范围,也加速着施工船的更新迭代。
此外,不同海域的自然条件对施工船要求各异。东北海域的安装船在基本施工能力之外,还需具备破冰能力。而南方海域也有其各自不同的施工环境。
一条船适用的海域有限,在没有签订租约的情况下,贸然造船,可能难逃堆放码头的命运。
事实上,尽管布局海上风电的造船企业正受到热捧,但整个造船业至今仍未走出长达十年的行业寒冬。早年“大跃进”引发的后遗症,为当下热潮提供前车之鉴。
2008年之前,造船业曾经历爆发式增长。金融危机后,形势急转直下。
据中船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统计,2007年到2018年3月,全球活跃船厂数量从900多家下降到354家。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民营船企熔盛重工也一度濒临破产。
危机中,更多深层次问题暴露。除了产能过剩,这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早年埋下的民间借贷风险不断被引爆。
如今审视海上风电热潮,劫后余生的造船公司不难发现,这个在政策窗口期被迅速推高的行业,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似乎并不明朗。
前路何方?
当阳江海域开工一年半多的四个风电项目还在缓慢推进时,近2000公里外,龙源江苏大丰H7海上风电场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并网。
这个拥有80台风机、装机容量为200MW的项目交付建设周期用时不超过11个月。这刷新了中国海上风电场建设纪录。
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正是龙源振华和海洋水建。在这11个月期间,该项目所在的江苏海域,有效作业窗口期仅有160天左右。
上述龙源振华内部人士介绍,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龙源振华和海洋水建均拥有可自控船机资源,且具备丰富施工经验。
江苏是中国最早发展海上风电的省份之一。2010年9月,龙源电力在江苏如东建成第一个32MW海上(潮间带)风电场。
该项目施工过程中,时任龙源江苏公司总经理张钢另有一番思虑。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他向上级建议,与专业海装船制造企业振华重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当年6月,龙源振华在江苏南通成立。此后近十年里,龙源振华不断突破施工难题,成为国内海上风电领域拥有专业施工设备最多、最先进的施工企业。
到2018年底,龙源振华承接海上风电工程共55项,总工程容量166万千瓦。
制图/张逸锋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资源积累。一些跨界的海上施工船舶,登上海上风电发展的历史舞台。
前文提到的“华天龙”号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12年前,这艘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在阳江海域成功完成“南海一号”南宋古船整体打捞任务。
此后,“华天龙”号活跃在中国海上油气田开发和海上打捞救助领域。
如今,这艘广州打捞局主作业船又出现在阳江海域,奔波于数个海上风电项目施工现场,在这个新的领域继续书写传奇。
事实上,欧洲海上风电行业在起步之初也曾面临缺船困境。与中国一样,这个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8.5GW的市场,早年施工船大多来自海洋油气工业和海上施工行业。
不过,欧洲市场发展节奏较为稳健。一位欧洲海上风电领域专家告诉「角马能源」,截至目前,欧洲拥有的海上风电施工船仅有20余艘,但现在的欧洲并不存在缺船困境。
“欧洲不会出现像中国一样一窝蜂上的情况。在项目开工前,施工方会提前预定或设计建造所需船舶。”他说。
相比欧洲,如今的中国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为抢在2021年前并网,国内海上风电开工项目扎堆,供应链全面吃紧。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相对优质的船机租赁价格上浮70%—100%,施工单位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身处当下海上风电热潮,造船公司无时无刻不在理性与欲望的权衡中煎熬。潜在的商业利益带来巨大的诱惑,但盛况背后的凋敝又时刻提醒着他们,要抑制扩张的冲动。
造船业与海上风电行业的博弈仍在继续。
(来源:角马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