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CPEM吉瓦风电网!
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引以为戒,用户和研制方争议海事法院这样判
2022-06-10分类:新闻 / 国内新闻来源:国际船舶海工网阅读数:( )
【CPEM吉瓦风电网讯】


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因为难度大,涉及面复杂,往往会引发争议,尤其是近年热点,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要引以为戒,有一个用户和研制方争议海事法院这样判。近日,青岛海事法院发布2021年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一案例涉及海洋牧场“深蓝一号”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



“深蓝一号”黄海冷水团养殖项目是山东省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重大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在开放海域开展规模化三文鱼养殖。作为该项目核心的“深蓝一号”,是世界最大、我国首个全潜式深海养殖装备,由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业公司”)委托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海工院”)设计、建造,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技术研究单位,三方于2017年10月30日共同签订了《黄海全潜式渔业养殖装备研制合同书》(以下简称“《研制合同》”),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


按照约定,湖北海工院应于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深蓝一号”的制造,运送至万泽丰公司指定海域,并负责安装调试。


后延误至2018年5月31日“深蓝一号”才出坞,拖航前往黄海冷水团预定安装海域,拖航过程中发生两次倾斜事故;2018年6月29日,“深蓝一号”被扶正并完成海上安装。


2018年7月,渔业公司投入首批三文鱼鱼苗后,又出现网箱网衣破损、部分鱼苗逃出网箱等情况,渔业公司委托第三方将“深蓝一号”拖至船厂进行维修、改造,后湖北海工院接手第三方的维修、改造工程。


2019年6月,“深蓝一号”维修改造完成,当年7月,湖北海工院完成“深蓝一号”的安装和交接。


就“深蓝一号”建造质量问题,双方协商未果后,渔业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研制方赔偿各项损失共计1.2亿元,湖北海工院随即提起反诉,要求渔业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向其支付欠付的工程款及修理费用4000余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研制合同》属于承揽合同,成立并有效,渔业公司与湖北海工院约定的权利义务终止于“深蓝一号”被拖带至预定海域并安装交付完成时。“深蓝一号”因不适拖和拖带时间过长发生倾斜事故,双方均有过错,应按责任比例分担救助和临时修复产生的费用。“深蓝一号”既已交接,则渔业公司应依约支付欠付的费用,湖北海工院应对“深蓝一号”的质量瑕疵依法承担修理义务和损失赔偿责任。


故判决湖北海工院向渔业公司偿付养殖损失38085209.10元、网箱修复等费用7615829元、网箱倾斜事故损失99096元及相应利息,并偿付鉴定费用350000元;渔业公司向湖北海工院支付合同价款13884956.96元及相应利息。


最高法表示,案涉全潜式渔业养殖装备“深蓝一号”项目,是我国海洋养殖产业从浅海走向深海,从分散的个体养殖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重大突破。法院依法查明新型设备存在的缺陷及原因,为后续网箱的建造提供经验借鉴;合理划分双方的责任、确定损失的数额,既注意保护出资方的合法权益,也注意保护研制建造单位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其继续改进网箱工艺;积极探索判后调解模式,促成双方当事人在判决基础上达成和解并自动履行完毕,为双方化解纠纷、继续合作提供了可能。


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试验区位于黄海冷水团区域,分为两个部分,总面积达553.6平方公里。


该项目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以陆上、近海、远海接力养殖为基础,建设全球首创的“陆基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陆海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目前项目已被纳入了国家“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黄海冷水团这样适宜的生长条件,三文鱼如何培育又成了下一个难题。下面就要请出我们的海上“巨无霸”——“深蓝1号”。“深蓝1号”是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由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出资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负责建造。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智能网箱,它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质量超过1500吨,可以同时养殖30万尾三文鱼。


据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泽明回忆,“深蓝1号”并非他们当初的第一选择,在探索深远海三文鱼养殖的过程中,他们也经历了许多挫折。“2017年,我们采取的是PE网箱养殖的办法,通过工程船将这些网箱托运到100多海里外。但没过多久,我们的网箱就被鲨鱼咬破了,单纯地复制近海养殖模式并未获得成功。此次事件后,我们团队意识到装备的重要性;2018年,我们发现了挪威制造的网箱,并以此为蓝本设计出‘深蓝1号’。我们原本信心满满,但接着就遇到网箱磨损的问题;直到2019年,‘深蓝1号’经过再次优化,我们才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三文鱼的深远海养殖实验”。



2021年6月,“深蓝一号”网箱首次实施规模化收鱼,单鱼平均重量超过4kg,成活率达到80%,共收三文鱼15.6万尾,品质达到欧盟出口标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就此打破了三文鱼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产海水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标志着深远海养殖“1+N”新模式的初步搭建和产业规模化生产模式的成功开启。


历经6年,从PE实验网箱到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海养殖装备“深蓝1号”,创新团队攻克了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在育苗、深远海养殖、装备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推动了黄海冷水团鲑鳟鱼类绿色养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海洋科技空白。


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汤庆凯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全产业链条的示范工程,助力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海水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让中国的老百姓吃上我们自主培育的高品质三文鱼,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更上一个台阶”,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汤庆凯对记者说。


深远海养殖“1+N”模式,即“1个中央综合管理平台+多个分布式网箱”的集群式养殖模式。该模式可带动深远海高端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疫苗、加工仓储、销售、深远海新能源、高端海洋装备等业务,实现深远海绿色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在青岛北海船厂,记者见到了“1+N”模式中“1”这个关键节点——中央综合管理平台。“这原本是一个海上钻井平台,我们计划用6个月左右的时间,联合养殖专家和海工专家,建立联合技术攻关小组,将它改造成适合三文鱼养殖的海上工作平台。”,汤庆凯进一步介绍,“你可以将它理解成一个‘海上能源岛’,作为中央管理平台,它集成了以下四种功能:一是生产保障平台,它可存放一千吨以上的饲料,供鱼类使用;二是生活平台,可为工作团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三是能源供给中心,未来布设N个深海网箱可通过它实现联动;四是海上综合实验室,供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海洋综合性实验。它不仅开启了新的养殖理念和模型,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预计到2025年,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项目总投资可达到50亿元,将建成1个养殖综合管理中央平台和12个大型深水网箱,养殖水体达到170万立方米,可生产中高端鲑鳟成品鱼800万尾,年产量4万吨,带动就业岗位近万人,打造百亿级深远海产业集群。


“最多36个小时,来自‘深蓝一号’的三文鱼就能走进全国百姓的餐桌”,李泽明自信地对记者说。“深蓝1号”1+N模式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将彻底打破三文鱼依赖进口的瓶颈,就此开启中国深远海渔业养殖的新征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为获得最佳浏览体验,请您使用IE8及IE8内核及以上版本,或谷歌及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Copyright © 2017 CPEM吉瓦风电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