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两江新区了解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优化设计及批量化制造、安装调试与运行关键技术”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将提升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
该项目总投入1.8亿元,研究周期为4年,研发完成后将实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由1000小时提升至3500小时,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提高至95%,从而降低营运成本,支撑我国海上风电大规模发展和平价上网,助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中国海装的研发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海上和陆上风电机组运行数据,提炼关键问题,识别典型故障。围绕整机及国产关键部件可靠性提升的目标,从设计优化、制造工艺、安装调试等环节开展全链条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形成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并分别在1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场对2款机型完成技术验证。
该项研究共细分为5个课题,分别是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的可靠性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5MW增速型海上风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及验证技术,6MW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及验证技术,传动链关键部件优化设计和批量制造工艺及检测技术和机组及部件智能运输,现场批量安装调试运行工艺技术和检测装备及技术验证。其中,前两个课题为中国海装牵头负责。
该项课题研究团队以中国海装和上海电气为主,两家公司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参研单位还包括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鉴衡、华勘院、华能国际等单位,涵盖国内海上风电技术领先的高校、研究机构、认证机构、配套单位和用户,体现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
中国海装科技信息部王叶介绍,该研发项目的核心关键词为“可靠性”。国内风电行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陆上风电已基本饱和,且正在推进无补贴平价上网。海上风电虽已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海上风电机组一般都分布在距离海岸20-30海里甚至更远的海域上,无论是安装、运输、维修都需要极高的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能发生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因此海上风电机组全产业链的可靠性提升,对于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王叶讲到。
在海上风电领域,中国海装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0年,中国海装成立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启动动5MW海上风电机组研制。2017年9月13日,由中国海装自主研发的H171-5MW+在江苏如东并网满发,该机组风轮直径达171米,是全球风轮直径最大的5MW海上风电机组。
中国海装高级经理刘斌介绍,目前5MW海上风电机组仍然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此次申报的国家级研发项目,对于中国海装海上风电机组能否大批量生产,也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目前的数据统计,海上风电机组的平均故障时间为1000小时左右。“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发项目,将平均故障时间延长至3500小时左右。”刘斌讲到。
除了提升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此次研发项目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便是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
“目前,海上风电行业的关键零部件比如叶片、齿轮箱等,至少一半以上是国外企业生产的,国外的产品普遍比国内贵30%以上,这严重影响我国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刘斌介绍道,国家对于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正在推行平价上网,这就要求海上风电必须大幅降低成本,才可以继续生存。
据介绍,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海上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有望提高到95%以上。
据了解,两江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动力逐渐强劲。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已经集聚了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34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35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R&D经费占GDP比重3.6%,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6.3%、占工业产值42%,“新三板”挂牌企业40家、占全市1/3。两江新区还在全力打造三大创新平台,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礼嘉智慧生态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正全面起步。
(来源:两江新区)